1.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两次石油价格飞涨曾引起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停滞和危机?但为什么近年的石油价格

2.日本失落的三十年,有何借鉴?

3.美国石油工业的诞生与发展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两次石油价格飞涨曾引起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停滞和危机?但为什么近年的石油价格

1982年油价_1985年油价大跌

70-80年代中, 两次石油危机。这一时期, 国际石油市场供需状况开始发生逆转, 石油价格不断攀升升。一方面, 主要石油消费国消费量日益上升, 但由于国内储量有限, 生产很难有较大突破, 从

而造成供不应求, 需要从国际石油市场上进口石油,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已逐步由石油净出口国变为石油净进口国另一方面, 由于中东主要石油生产国反对美国等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中东政策, 自1973年开始两次对这些国家采取“ 石油禁运” 政策,从而导致国际石油市场价格的两次大幅度攀升。儿大石油市场的价格都比前一时期明显提高。1973一1979年, 每桶石油价格都提高到10美元以上,1979一1985年进一步提高到接近或超过30美元的水平。

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放宽了对能源产业的限制,采取了多项措施鼓励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如对乙醇的大力利用和开发。近年来,美国燃料乙醇加速发展,美国乙醇汽油消费总量已超过汽油消费总量的20%,全美玉米产量有12%用于生产燃料乙醇。加上现有的完备的石油战略体系使得西方国家对中东石油的依赖性不如以前。同时中东也接收到了以前的教训,意识到了石油上涨会迫使主要消费国减少石油的出口。所以说这是双方共赢的一个局面

我国从1993年成为石油进口国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口量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受到国际石油市场的波动和影响。尽管尚未有遭遇大规模的石油危机,但供需矛盾日益加剧下高涨的油价与石油紧缺依然对我国生产生活以及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少影响,具体体现为:

1.石油短缺对工业与经济的影响重大

石油作为用途广泛的重要工业和化工原料,其战略价值和经济价值对于国家

经济发展异常重要。目前我国已进入重工业化阶段,与20世纪90年代初相比,

经济增长对能源和石油的依赖度明显增加。2003年我国经济增长的能源消费弹

性系数比1991年提高了接近2倍;2003年我国石油消费比重达到22.7%比1991

年高5.6个百分点;2003年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35%。严重石油供应短缺一旦发

生,将会对我国经济和生产造成重大影响。

2.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导致国内生产成本上升并可能会形成通货膨胀作为工业社会的基础性燃料与原材料,石油构成了工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价格的上涨伴随着生产成本向消费成本的转移,全社会物价水平就会提高,会加速通货膨胀的形成。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本来就高于其他国家,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将使我国承受更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只考虑油价因素,石油价格从30美元涨至60美元,CPI将上涨1.8个百分点,如果考虑我国国内石油价格与国际原油价格调整的不同步,上一次石油价格上涨也需要消化,那么,国内物价的上升或许会更多。

3.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将影响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

在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逐渐提高的前提下,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上涨将打破

我国原有的贸易平衡。2004年,我国为石油价格上涨多支付了200亿美元,而

当年的贸易顺差总额为320亿美元,如果不考虑为高价石油所支付的更多外汇。

2004年的贸易顺差能够达到520亿美元2003年我国进口石油约9100万吨。而

当年的平均油价每桶29.6美元,即使进口保持1亿吨的水平,我国仅为高油价

支付需要200亿美元。总之,在世界经济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国际原油价格上涨

可能使我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

4.改变居民消费结构,抑制居民消费

石油价格越高,产品成本越大,价格也随之提高,这将阻碍原有消费需求的扩大,新的消费需求热点形成也将受阻。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汽车消费,油价升高使得居民购车的意愿受到压抑,许多人担心买得起车,养不起车,因而选择持币观望。高油价也会改变大众的住房消费模式,但随着油价的不断上扬,房子和工作地点间的距离成为必须考虑的问题。旅游业也因于油价持续上涨带来航空、长途汽车等交通费用的上升而增加成本,进而影响到部分消费者的旅游需求。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石油储备的效益,不仅仅体现在对石油价格的平抑作用上,更应体现在对国民经济和生产间接和潜在损失的弥补作用上。

日本失落的三十年,有何借鉴?

2022年步入最后一个季度,但全球经济前景阴霾更重。

在9月,全球多国央行同步加息以应对通胀,可能令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并给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带来危机。

所以作为投资者,我们不得不未雨绸缪:在真实的经济衰退中,哪些行业依然能够保持业绩及股价成长?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长期经济衰退的最典型案例,无疑是日本失落的三十年。

尤其是,中日之间,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两者一定程度上具有诸多相似性,比如一些经济发展路径,老龄化等,所以日本确实能使我们对未来行业发展带来一些借鉴。

1:盛极而衰

自1971年尼克松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普及浮动汇率制度,世界金融市场发生巨变。

然而,随着美元持续强势,美国经常项目收支赤字问题开始显现。到1984年,国际油价下跌,这个数字已扩大至1125亿美元。

与此同时,日本经济除开在第二次石油危机时小受挫折,此后其贸易连续数年长虹。1985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债权国,“日货”充斥着世界每一个角落,甚至不少美国人都惊呼,“日本时代到来了”。

1985年9月22日,美、日、德、英、法五大经济强国财政部长、央行行长,齐聚纽约饭店,正式达成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使美元汇率贬值的协议,以解决美国贸易赤字问题。

史称“广场协议”。

此后,国际汇率剧烈波动。短短一年间,美元兑日元从240骤降至120,购买美国国债的机构广泛亏损。为躲避风险,大量资金进入日本市场。

同时,为了补贴因日元升值遭受打击的出口业,日本政府推行宽松货币政策,流动性逐渐泛滥,房地产与金融资产疯狂升值。

短短5年内,日本住宅用地涨了近1.5倍,商业用地更是疯涨了近4倍。

逐渐地,日本实体经济被慢慢摧毁,国内的总体消费水平降低,人们的钱几乎都被楼市牢牢套住。

但楼市这个黑洞似乎永远都填不满。彼时日本经济宛如一个没有地基的房子一样,随时都有可能轰然之间倒塌。

1989年12月,“平成鬼平”三重野康就任日本央行总裁。他认为,工薪族努力一辈子也买不起房的社会,是畸形的,必须紧缩金融、抑制地价。

仅一周后,日本央行开始大幅加息,进行雷厉风行的金融整顿,主动戳破经济泡沫。

期间,日本社会历经大藏省抑制土地投资和地价税,日本六大都市的地价从1991年开始下跌。到1992年7月,已下跌14.7%。

由此,日本房地产开启了长达三十年的熊市。日经指数连跌30个月,日均成交额下跌89%,市值损失56%。

据日本经济学家辜朝明的测算,1989年后的资产价格暴跌,日本至少损失了1500万亿日元财富,所造成的缺口让众多家庭和企业,至少进行了15年的净债务偿还。

这种资产负债表衰退,进而消灭了相当于GDP20%的需求,彻底将日本拖入萧条的泥潭。

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下行、失业率大幅上升,对未来的悲观预期导致消费和投资收紧,甚至提前还贷。这一点与最近国内提前还房贷的现象,比较类似。

而需求不足,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无法传导至实体企业,从利润最大化转向负债最小化,致使经济出现长期通缩。

人称“失去的三十年”。

不过,即便在这三十年中,真正优秀的日本企业为应对挑战而积极调整,成功穿越牛熊的经验,也值得中国企业借鉴参考。

2:穿越牛熊

自本世纪初,中国GDP总量超越日本,人们对日本的了解,似乎只剩下动漫、旅游、争端。对其经济结构和发展的研究,几乎仍停留在对泡沫破裂的教训总结。

当年,日本央行连续加息刺破房产泡沫的做法,某方面可以说是明智的。与其长痛,不如短痛。

这些年来,虽然从表面上看,日本经济一直在原地踏步,但其内在质量确实是大幅提高了。

在此前的十多年,在GDP总额增长2%~2.5%左右的背景下,日本制造业占全球利润份额一直保持在10%左右,这是个很惊人的水平,体现出日企的技术壁垒之高、议价能力之强。

粗略统计,截至2021年,日本过去二十多年来涨得最强势的行业为廉价零售业、医药制造业、互联网行业、精密制造业。

分开来看。

廉价零售包括了服装、药品、食品等。自房产泡沫被挤掉后,日本市场上的商品不再讲究高价与噱头,开始走物美价廉路线。同时,那些原本就买不起房的居民,消费能力显著上升,生活幸福度反而更高。

比如优衣库。可以说,是日本的经济崩溃,成就了优衣库,把成衣里的利润挤榨出来,原本卖一万日元以上的羊毛衫降到1000日元。

三十年过去,日本人均消费额变化不大,考虑到商品涨价与通胀等因素,其实水平在下滑。

医药制造业,是老龄化社会的绝对刚需,而且最近的二十年的生物科技发展尤其创新药攻克了很多之前的绝症,为这个行业持续提供非常可观的毛利。

其实,医药行业整体长期景气在很多老龄化国家都能体现出来。

同时,在大环境上,1990-2021年,日本社会保障费用在财政预算中的支出,从13.3万亿日元上涨至129.6万亿日元,占财政总支出从10.5%上升至23.2%,其中用于养老和医疗的占比大幅上涨。

30年间,如医疗保健行业与老龄化相关产业全面崛起。在整个泡沫经济的修复过程中,颇有点浴火重生的味道。

这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互联网行业,其实也是人类进入数字化时代的必然趋势,其本身就是一个成长型的行业。

至于最值得关注的精密制造业,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高端制造”。

这个是日本的强项,有很多把一个技术或者部件就做到全球第一的隐形冠军,就是所谓的“极致工匠精神”的很好体现。

尽管在我们的固有印象中,日本在全球消费电子领域的地位,已经被中、韩等市场代替,不仅让人怀疑其创新能力。

但实际上,日本很多做实体的科技巨头,正是在经济倒退的这些年崛起的。

比如,松下从传统消费电子转向汽车电子、家用能源;夏普转向机器人、医疗保健;索尼转向高精度相机,等等。

大致有四个重点领域。

汽车产业。

尽快最近几年全球占比有所下降,但拉长时间线看,日本的汽车产业依然强劲。

2021年日本52家世界500强企业当中,有6家汽车企业,其中丰田、本田、日产的营业收入就高过1000亿美元,处于世界前列。

更值得一提的是,除汽车制造外,还有汽车相关行业。如汽车玻璃、汽车金属材料、汽车电子等相关产业,两者相加,在工业领域的占比超过50%。而汽车与相关产业至少为日本提供占据日本劳动人口的10%的岗位,经济和社会价值对日本之重要,不用多说。

美国石油工业的诞生与发展

美国的石油勘探和开发工作从19世纪50年代萌芽,由于采油行业的高额利润和一系列新油田的发现,促使石油工业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大量的实践,诞生了石油地质科学,它逐步地阐明了石油分布和聚集的规律,石油地质科学的成长进一步促进了石油勘探工作的进展,导致了更多类型油田的发现[15]。

19世纪早期,美国在一些盐井中,曾经钻到过石油,但当时石油的用途没有得到认识和开发,经济价值不高。1854年,耶鲁大学著名的席里曼教授(B.Silliman,Jr.)对石油的用途进行了研究。1855年,他提交的报告说明,从石油中蒸馏出来的物质不仅完全可以用作灯油,而且还有其他用途,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从此,石油的价值得到了肯定,石油行业很快也风靡美国。

1859年,美国第一口油井在宾夕法尼亚州的泰特斯维尔(Titusville)村开钻,同年8月在井深21.2米处发现了石油,下泵后,日产原油4.1吨,当时售价每桶20美圆。这被认为是美国石油工业的诞生。

1862年,宾夕法尼亚州的原油产量超过41万吨,价格降至每桶2.25~10美圆至2.25美圆之间。美国内战开始后,油价又上升到每桶14美圆。内战结束后,大批美国人拥向西部,石油工业也扩展到了西部,在肯塔基州、田纳西州、伊利诺伊州、堪萨斯州、得克萨斯州、科罗拉多州和加利福尼亚州均先后发现了不少油田。1901年,在得克萨斯州的Beaumout以南6.4千米处发现了纺锤顶油田(Spindletop),于井深347米处,获得了日产1万吨的原油,这口井的发现成为美国现代石油工业的开始。几年以后,俄亥俄州、加利福尼亚州、俄克拉何马州都先后成为重要的石油产地。

在美国,通常将1859~1900年称为煤油时代,灯用煤油促进了石油工业早期的发展;1900年以后称为汽油时代,内燃机的兴起,促进了石油工业因需求急剧增长而带来的大发展(表2.1)。

1954年以前,美国的原油年产量占世界原油年产量的60%以上,1963年还占一半以上,之后,美国原油产量在世界总产量中所占的比例逐渐降低[24]。美国的原油产量高峰出现在1970年,为4.8亿吨。然后开始缓慢下降,这个缓慢下降的过程持续了7年。1977~1985年期间,由于油价的上升,美国国内原油产量下降速度减缓,并有所回升,至1985年已接近4.5亿吨。但1986年油价骤降,产量也随之下滑,到1992年,美国的原油产量已经比1985年下降了20%。

多方面的情况表明,由于油气资源情况的限制,美国石油工业的上游领域,已经渡过了它的鼎盛时期,正在逐步衰减的路途上前进。虽然油气勘探和开发技术不断发展,但仍不能阻止油气储量和产量不断降低的趋势。2004年,美国的原油剩余探明储量为29亿吨,产量为2.7亿吨[25];与1970年的原油剩余探明储量和产量高峰相比,储量下降了45%,产量下降了44%。

表2.1 美国油气勘探史上的重大事件[15]